苏州看“新”之一 最强地级市的“新”路历程_其它汽车零部件系列_hth官网登录入口-hth下载app下载地址
hth会体会官方网页版
汽车零部件骨架系列
汽车零部件线槽系列
汽车零部件真木系列
其它汽车零部件系列

苏州看“新”之一 最强地级市的“新”路历程

时间: 2024-07-13 03:54:40 |   作者: 其它汽车零部件系列

产品描述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多年来江苏一直走在前列。作为江苏的经济重地,苏州的经济地位无可替代,发展的潜在能力令人瞩目。据苏州统计局数据,今年一季度,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49.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9%,领跑全国。苏州之“强”,不言而喻,苏州之“新”,则如同古城墙下悄然绽放的春花,生机勃勃,充满了许多活力,这不单单是技术的革新、产业的升级,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法的转变。走进苏州的工业园、科技园、企业,处处都可以感觉到新质生产力的脉动:传统焕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共同编织成一幅新时代的产业图谱。

  自动化生产车间中,在“数字大脑”指挥下,一根长约3.5米、重达百斤的透明光棒,以每小时180公里的速度,被缓缓拉伸,逐渐化为细如发丝的光纤,竟能长达3000公里,足以绕小国一周,满足千万人的通讯需求。在声学联合检测中心,一间四壁覆盖着楔形尖劈的房间构建起了声波黑洞,这个“全亚洲最安静的地方”,为各种声学测试提供了极致环境,从家电噪音检测到汽车声效评估,一切尽被精准掌控。再生纤维生产线亿个废旧塑料瓶华丽变身为优质纤维,制成服饰,减碳近130万吨。这一个个魔幻现实场景,都源自苏州。

  1198年前,时任苏州太守白居易描述苏州“强富”时,称“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等经典,则从侧面反映出了苏州的“美高”。时至今日,苏州GDP已接近2.5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六;有11个千亿产业,产值高居全国榜首;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数全国第四,江苏省第一;截至去年,苏州拥有76家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居全国首位;目前全球共有153家“灯塔工厂”,中国占了62家,江苏有12家,其中一半以上在苏州……今年,苏州又提出了“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万亿,从而推动GDP迈上3万亿台阶”的“345”目标。这一系列数字均说明了苏州生产力之新,经济质量之高,发展势头之猛。与其追随,不如借鉴;与其仰望,不如并肩。在全国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揭开苏州为什么“新”,苏州为什么“行”的谜底和答案,才能为另外的地方提供真正的洞见与价值。

  苏州堵车,全球缺货。苏州,这座既非省会,也非副省级城市,既不是直辖市,也不是计划单列市的普通地级市,当前已汇聚了16万多家工业公司,覆盖35个行业大类、172个行业中类和513个行业小类,构筑起了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工业体系。去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高达4.36万亿元,相当于西南最大工业城市重庆的1.7倍,东北第一大工业城市沈阳的6倍以上……眼下,苏州正在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壮大以及未来产业的培育,致力于打造新质生产力高地,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苏州把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而传统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连接(智改数转网联)是重要抓手。

  纺织业是苏州的“老家底”,也是传统优势产业,已形成了“从一滴油到一块布”的全产业链布局。吴江区的盛泽镇是全球最大的面料基地,历史上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而闻名,这个面积只有15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万的小镇上,有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盛虹控股集团便是其中之一。走进盛虹的化纤生产车间,《经济》杂志记者发现,宽敞的车间里鲜有工人身影,这里完全是纺丝设备的阵地:一台台纺丝卷绕机像精密的舞者,自动地旋转着,一轴轴的络筒整齐划一地在机器上快速地吞吐着丝线。当卷绕机上的丝线逐渐饱满,自动络简机会像训练有素的侍者,沿着铁轨滑行,然后将丝锭接收。接着,智能运输车出场,分批把丝锭装载起来,然后运送给摇臂机器人,摇臂机器人再将丝锭摆放到空丝车上,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这完全是一幅传统纺织业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提升后的“智造”场景。盛虹控股集团的产业,既有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有传统的纺织业,如今该公司正以其独特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和绿色转型战略,成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与双碳绿色发展的典范。“对于盛虹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政治任务,也是行业趋势,更是自身发展需求。我们喜新,但是不厌旧。就像强调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我们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另一只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盛虹不仅向高端产品要效益,还向人工智能要效率,更向绿色低碳要未来。”盛虹控股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说。

  石油可以造万物,二氧化碳能否造“万物”?在盛虹,这个答案是肯定的。缪汉根介绍,为了改变传统石化行业“碳排放大户”的身份,该公司先后投产了行业首条“回收利用石化装置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来生产光伏组件材料”的负碳产业链和“用二氧化碳生产锂电池材料”的产业链。在传统的纺织行业,盛虹将“变废为宝”进行到底,建成了全球首条完整的再生纤维生产线,可以直接将废弃塑料瓶回收利用,转化为再生纤维,并最终加工成服装和鞋类。这条生产线亿个废塑料瓶的能力,而每8个废旧塑料瓶就能生产一件新衣,相比原生纤维减少碳排放量近130万吨。与此同时,盛虹还变“碳”为宝,率先探索建起了以二氧化碳为原料来生产纤维的“负碳纤维”生产线。据悉,一件由负碳纤维制成的衣物,相当于减少一棵沿海红木(捕获二氧化碳能力最强的树)一年的二氧化碳捕获量。

  仅盛泽一个镇就有大大小小的纺织企业3000多家,为了更好服务这一传统产业,吴江已经建起了纺织服务云平台,并于今年年初引入了大约1万台设备的数据。“我们正在打造纺织行业的产业大脑,这个大脑将连接数万台纺织设备,收集大数据,为行业提供风向标支撑并赋能企业”,吴江区工信局二级主任科员徐鹏飞介绍,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看到每台织机的状态,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管理软件,“企业老板可以随时查看车间的运行情况、产量、耗电量等,做到心中有数。数据处理后还可以指导实践,优化生产”。吴江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近年来积极响应江苏省提出的“智改数转网联”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吴江区工信局局长王炜表示:“目前,我们已经拥有10家省级智能工厂、192家省级智能车间和5家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企业,这一数量在全省范围内遥遥领先。”同样,苏州的另一个县级市常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也非常大,近3年共实施完成“智改数转”项目超过4500个,其中改造类项目超2000个,累计获评各级智能化数字化荣誉近1300个。截至去年年底,常熟已提前一年完成184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目标。

  对于众多发达地区的传统企业来说,土地是绕不开的话题。随着城市化加速和地价上涨,地面工业区域逐渐显得拥挤且成本高昂,苏州地区的一些传统企业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选择“工业上楼”,向上生长,向天空要发展空间。2020年疫情期间,位于盛泽镇的攀越纺织有限公司生产受到诸多限制,经营变得困难,于是选择主动出击,吃起了该镇“工业上楼”的第一个螃蟹。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论证和与设计单位反复沟通,攀越公司对5层生产大楼进行了改造,让177台织机成功上楼。记者在该公司看到,生产大楼二楼安置的87台和三楼紧密排列的92台织机,正在紧锣密鼓地工作,选纱、倍捻、整经等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生产上了楼,企业争上游,这种垂直空间的利用,为攀越公司增加了超过400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使得原本需30亩土地才能容纳下的233台纺织机,在现有的12亩厂区就得到了合理布局。据攀越公司厂长张红良介绍,改造后的楼层承重能力非常出色,每平方米能承受800公斤的重量,“织机每台重量在1.2吨到1.6吨之间,这样的承重能力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心里也有些没底。毕竟把机器搬到楼上是个前所未有的尝试。当机器全部启动,运转正常后,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时至今日,攀越公司的日产能已接近10万米布料,产品远销国内外。智能化管理也被逐步引入,一名挡车工能轻松管理26台机器,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谈及当时的自我改造时,张红良称这一决策非常正确,“与其在困境中等待,还不如把时间利用起来,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就可以大步向前发展。非常愿意分享我们的成功经验,一家好不是真的好,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

  实际上,传统企业向上要发展空间和活力,积极推进工业上楼,已在苏州多地展开。苏州下辖的常熟市为了盘活存量土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计划投资约300亿元推进94个“工业上楼”试点项目,涉及建筑面积达614万平方米,借此初步形成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产业链协作能力强和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态势。在苏州市级层面,为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提升工业用地效能,目前已出台《苏州市“工业上楼”设计指引(试行)》《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等多个文件,重点鼓励纺织服装、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相关企业上楼;计划通过3年时间,完成3万亩全市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任务,其间每年改造提升低效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

  “到2030年,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到2035年,形成1个到2个领跑全国的千亿级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这是苏州定下的“小目标”。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除了传统产业的“智转数改网联”外,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以及未来产业的培育也是苏州的重点发力方向。当前,苏州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重点规划布局了光子芯片与光器件、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八大未来产业,前沿新材料便是其中之一。

  排纱、树脂槽浸润包裹、模具拉挤、高温固化、牵引切割、收卷成盘……在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几十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在马不停蹄地忙碌着,纱架上成排的纱筒有序地转动,转眼间,一束束黑色的碳丝就变成了宽窄不一、长短不同的碳纤维拉挤板。“一个车间有30条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厘米碳纤维拉挤板,我们厂区内共有4个风电产品生产车间,每天可生产16000多米。”澳盛科技生产经理万新红告诉记者,这些碳纤维拉挤板主要用于制造海上和陆上风电叶片的主梁,它类似于船的龙骨,需要承受整个叶片的重量和风载荷,因此对材料的强度和轻量化有极高的要求。碳纤维作为“新材料之王”,比重不足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7倍-10倍,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的特点。数据显示,与同级别的玻璃纤维相比,碳纤维主梁叶片重量可以减少20%-30%,降低传递到主机上的载荷,从而实现对轮毂、机舱、塔架和桩基等结构部件15%-20%的减重,有效降低风机整体成本10%以上。目前,澳盛科技生产的“风电叶片用碳纤维拉挤板”已成功入选工信部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碳纤维消耗量连续5年超万吨。“我们有两个产品市场份额做到了世界第一,其中之一就是风电叶片用拉挤碳梁。”澳盛科技董秘贾东升表示,接下来将在氢气瓶、汽车结构件和民用航空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应用。

  与澳盛科技的层层递进不同,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之初,就将目光瞄准了汽车和航空两大应用领域。在其研发中心的展厅里记者看到,各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琳琅满目——汽车引擎盖、尾翼、侧门板、轮毂,小到电机转子,大到整架飞机,应有尽有。“我们已经开发了400多种不同的汽车零部件,国内几乎所有量产项目都有参与。”亨睿碳纤维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葛逸宏告诉记者,随着汽车轻量化与高性能需求的不断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这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数据显示,整车质量每减重10%,每百公里燃油消耗将降低0.7升,尾气排放降低7%,刹车距离缩短3米-7米,零百加速缩短0.5秒。然而,技术壁垒高、难度大仍是制约碳纤维复合材料广泛应用的最大难题。“与金属材料的单一性不同,它是多种材料的复合形态,每个零部件都需要研究不同的材料配方、不同的工艺设计和不同的制造过程,研发占比很高,并且汽车和航空的设计也完全不同,人才很难共用。”据葛逸宏介绍,目前该公司共有研发人员300余人,前几年的研发投入甚至超过营收,“这就是新质生产力、先进制造业与传统产业的不同”。也正因如此,在采访中他反复向记者强调,亨睿碳纤维更偏重于从材料开发到工程设计再到量产及整装的全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一的零部件生产厂商。

  就在记者调研期间,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印发了《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而在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也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18日,苏州召开低空经济发展推进大会,集中签约49个低空经济项目,全力争创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在葛逸宏看来,这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航空与汽车在应用上有本质不同,汽车的主材还是钢,碳纤维复合材料只是辅助材料,而在飞机和飞行器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必然是主材,扮演的角色也会更核心”。他指着展厅里的小鹏第五代飞行汽车“旅航者X2”说,“要发展飞行汽车,一定要解决批量化生产的问题,需要在材料科学方面做很大努力,这正是亨睿碳纤维的强项。未来,我们要做低空经济领域里的麦格纳,也就是‘超级整装伙伴’,既可以帮助主机厂建生产线,提供零部件,同时也具备整机开发和制造能力。”

  “只有把国产化、规模化进行到底,才能把药品价格打下来。”在智享生物(苏州)有限公司走访时,该公司副总经理梁克学同样提到了量产的问题。我国生物医药起步较晚,绝大部分生产设备和原材料都依赖于进口,智享生物是最早提出国产化和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之一。“生物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当时对国产设备的认可度很低,但我们坚信中国要发展这个产业,就必须有自己的设备和耗材。因此,我们与数十家供应商合作,共同开发国产设备,目前已在药品制备和灌装线上实现了全流程的国产化,大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据梁克学介绍,当前,在大分子生物药领域,该公司已承担起药学研究和商业化生产的重要角色。随着智享生物体量的不断增大,供应链合作伙伴也实现了共同成长。为进一步扩大产能,2021年智享生物在常熟开设新厂,规划产能19.2万升,完全投产后可年产1.28亿支生物制品。“这是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生产厂,只有规模化才能降低成本。”在梁克学看来,每年对国家集采、灵魂砍价的热议,反映了民众对药品价格的关注,但从长远来看,行业发展需要找到平衡点,如果价格被过分压低,无利可图,将无人问津。“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靠企业自身的创新驱动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在苏州,创新无处不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能做什么?在常熟的声谷创新加速中心12号厂房里,它正在悄悄颠覆传统扬声器的发声方式。“传统的音响系统需要将数字声源经过数模转换和功放才能推动振膜发声,而且不同音响需要不同的功放。我们的产品则省略了中间环节,数字声源可以直接通过驱动电路、驱动芯片发声,从而简化了整个发声过程。”据地球山(苏州)微电子科技公司生产副总监史磊介绍,这枚小小的发声芯片包含着上千个微结构晶片,每一个都是发声单元。发声时,通过一个小的驱动芯片推动一个或若干个发声单元同时发声,不同的发声单元负责不同的频率,可以覆盖人类能够听到的所有声音频率范围,“因为不经过任何有损转换,所以能实现全音频、无损耗、高保真的音质体验,而且具有极高的通用性,日常音频设备都可以替代,如果需要更大的音量,可以通过多个芯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直接替代大型扩音设备或扬声器”。

  除此之外,这枚芯片还具有独特的定向性特点,使声音可以精准地传达给特定的人。想象一下,在电影院中,四周的墙面、天花板,甚至是座位扶手和靠背上,都可以贴上这样的发声芯片,每个座位都能享受到独立的、定制化的声音体验。同时,该产品还具备消噪功能,在嘈杂的汽车或飞机环境中,通过麦克风收集噪音,再经过软硬件处理,能够产生反向波形来抵消原始噪音,从而实现静音效果。这项发声领域颠覆性的创新,预计将会带动超过100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我们的芯片完全改变了传统发声方式与声音交互方式,未来,万物都有可能发声,这完全取决于下游厂商如何应用。”史磊自豪地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唐代诗人常建在聆听常熟兴福禅寺的钟磬声时绝对不会想到,1000多年后,声学会在他脚下这片土地发展成为产值百亿的新兴产业。2020年,为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时代声学产业创新集群,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声学学会、南京大学,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示范区,从“声研发”“声制造”“声生活”三大功能板块入手,打造苏州•中国声谷,支持企业围绕声学基础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

  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是苏州·中国声谷的核心创新平台之一,以突破声学基础材料、研制关键核心器件、攻关重大装备体系为主要研究方向。在这里,负责人俞慕向记者介绍了一种新型超构材料,通过声学计算与设计,其不仅可以实现隔音,还能有效消声。“相较于传统隔音材料,它的吸声性能更为优越,可将噪声降低10-20分贝,无论是用于高架路边的声屏障,还是轨道交通中的隔声设施,都能发挥出色的降噪效果,特别是在高铁等高速交通工具中,可大幅降低车厢内部和外部的噪声,提升乘客的舒适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城市的噪声控制有重要意义。”

  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走进中国声谷声学联合检测中心(以下简称“声检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现代热力学之父”开尔文的这句名言。在声学领域,精准的测量对环境要求极为严格,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置身于声检所的全消音实验室,记者深刻感受到了对声音的极致控制——静谧,前所未有的静谧,仿佛空气都停止了流动,目之所及皆是密密麻麻的楔形吸声材料,耳压也渐渐开始失衡。“这与我们平时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里面的声音几乎被完全吸收,只剩下直达声,音量可以达到-8.5分贝,是亚洲最安静的地方。”实验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全消音室是用于测量产品声功率的精密级实验室,吸声材料全部采用国家火炬计划重点推广的自主专利产品,并以特定的方式排列,确保声波不会反射。在这里,既可以开展白色家电的噪声振动测试、汽车噪音评估、医疗设备的辐射声功率测试,以及其他零部件的诊断改进试验,也能够对扬声器、声柱、传声器等进行测量和校正。

  “检测是一个关键行业,对制造业和科技发展都至关重要。”声检所负责人鲁强兵告诉记者,目前检测中心共有14个实验室,不仅可以提供专业的声学检测服务,还致力于声学材料的研发和优化。“检测只是一个工具,客户真正需要的是解决问题。在测试过程中,很多公司遇到问题却无法自行解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材料选择和生产研发过程,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苏州·中国声谷产业配套的日益齐备,越来越多的声学企业和项目选择到常熟发展。“在落户之前,我们考察了好几个地方,最终选择常熟,就是因为这里在打造声谷,相关产业与我们高度契合,产学研和检测等环节也能够形成完整链条,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地球山(苏州)微电子科技公司生产副总监史磊说。据了解,目前常熟声学产业创新集群已成功引进声学产创项目超过150个,拥有声学企业近300家,总投资达270亿元,2023年该市声学产业完成规上产值458.8亿元。

  在苏州,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紧密合作,通过打破传统界限,促进不同领域间相互渗透与融合,创新活力被进一步激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位于盛泽镇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是全国第13家、江苏省首家国家级创新中心,主要围绕功能纤维新材料、高端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前沿纤维新材料等方向进行前沿性攻关。目前已经搭建起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国家级纺织品检测中心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供给体系,先后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牵头承担省级、市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各1项,自研项目20项。

  “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的运营模式,现有股东单位15家、联盟单位152家,涵盖领军企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重点实验计划,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牵头单位之一,盛虹控股集团行政总监王帅告诉记者,一个新产品的上市需要经过实验室研发、小试、中试、工业化量产等多个阶段,其中“中试”尤为重要,被视为创新的“死亡之谷”。今年年初,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试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5个以上,对制造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到2027年,中试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创新中心的中试基地已建有两条万吨级中试线万吨,在超临界染色专用油剂助剂、纤维基电解制氢隔膜、气纺纳米纤维典型应用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导电纤维、纳米纤维膜产品有望在碳纸、芳纶纸、电磁屏蔽智能织物等方面打开应用。“原来专利、技术都是在高校或院所进行研究,转化率很低,现在可以先在创新中心小试,成功后再到中试基地进行规模性生产,在观察市场反应、产生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相比之前与市场的连接更加紧密。”王帅说。

  走进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一处1600平方米的展示区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不仅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业互联网案例,更凸显了长三角地区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活力。展示区的核心是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占地380亩,部分区域已经竣工,其余仍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个占地80亩的算力调度中心,由中国电信投资35亿元建设,将为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互联网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据工作人员介绍,江苏分院是由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通信管理局、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以立足苏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为目标,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建设,加速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数据采集、汇聚和应用,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能力;集聚多方力量,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走深做实,助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目前,该院已推动成立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了工业互联网行业的高级研修班和项目制培训任务,并在苏州试点了工业互联网的职称评审工作,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推动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培植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苏州强,主要强在实体经济。16万家企业涵盖35个工业大类、172个中类和513个小类,完备的产业体系使得其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生产需求,并确保产业链具有极强的垂直整合能力;规上工业企业1.35万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3万亿元,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也为苏州创新发展,向“新”而行,提供了坚实支撑。如今,紧紧锚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孵化培育,苏州充分优化调动各种生产力要素和环境要素,不断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推动升级进阶,奋力打造全球具有领头羊的“智造之城”。

  今年,苏州开始大力实施包括科技战略平台能级提升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工程、产业技术攻坚突破工程等在内的科创“八大工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将被彻底点燃。3月23日,《苏州市实施“八大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正式发布,其中,诸如独角兽企业5年最高可获1000万元支持;领军人才(团队)最高可获5000万元项目支持;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最高给予2亿元支持等,各种真金白银的奖补和政策支持多达50余项。年初,苏州出台了《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实施方案》,旨在加强工业经济稳增长、产业集群建设、智转数改网联、土地集约利用和企业服务等关键要素的支持。未来3年,苏州将每年投入不少于200亿元财政资金及设立1000亿元产业基金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同时,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计划到2025年完成1500个1000万元以上的增资扩产项目。

  在常熟市,当地政府正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明确“四大一专”工作总抓手,即支持服务形成一批大企业,全力招引一批高质量大项目,加快建设投用一批大载体,谋划争取用好一批大平台,培育形成一批高产出专业产业园,通过政府出政策、给资源、强保障,来为发展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常熟1800多家规上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处于供应链中间环节,对上游原材料和下游终端消费市场掌控力不强,品牌显示度也不高。”常熟工信局副局长赵赴介绍,在3年前,该市绝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微笑曲线底端。前进路上,为了让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众多企业跟上步伐,常熟积极引领广大来料加工企业进行“智转数改网联”,推动企业的设备端、软件应用端和网络连接端全面提升。除此之外,还大力摸排具备B2C能力的链主或具有终端产品的整机企业,让他们来引领行业和产业链的转型。“常熟的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和小链主企业不少,希望通过他们产生‘鲶鱼效应’,激励广大企业,从原本的安逸状态中走出来,共同进行转型。”赵赴说。在常熟的汽车产业领域,“鲶鱼效应”发挥得相对比较明显,其中常熟汽饰之前主要生产汽车内饰板,后来积极转型向产业链上游挺进,逐步掌握了生产设备核心科技,响应绿色环保要求改进材料和工艺,迅速切入汽车智能座舱这一新兴领域,从而在汽车零部件企业中脱颖而出,引得众多企业跟随。除此之外,近年来常熟也引进了众多掌握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池、电机与电控)核心技术的企业,如法雷奥和等。“以往,常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供应燃油车,随着市场需求转变,这些企业也开始向新能源汽车领域供货。通过引入三电企业,整车企业也经常来常熟进行验厂和考察,这样很多企业成为他们的备选供应商,进一步推动了整个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据赵赴介绍,2018年常熟汽车零部件企业给新能源汽车供货占比只有30%-40%,如今已经达到75%以上,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实际上,苏州各地政府除了政策、资金、载体等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支撑外,其生产力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支持和保障已拓宽至方方面面,更多领域。以人才要素为例,过去20年,苏州与全球200多个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出现“地级市苏州,疯狂建大学”的热点话题。土地要素保障方面,苏州目前正在实施“数据得地”模式,通过整合各部门数据,对每家企业进行画像、预估,判断是否有拿地建厂、租厂房的需求,这无需企业填写任何表格,政府相关部门主动进行评估并上门咨询。为了给发展提供更好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苏州大力推行“苏州•慧选址”自助服务与个性化客服结合的选址服务,主动引导项目高效用地;建立市县两级“要素保障直通车”,为紧急项目提供集成服务,让其坐上“特等车厢”。

  对于一个地方而言,要想在产业发展上赢得未来,既要靠硬实力,更要靠软环境,其中营商环境尤为重要。在今年苏州召开的新年第一会上,坐在会场中间前排区域的并不是党政领导干部,而是当地的企业代表。对此,盛虹控股集团行政总监王帅给记者讲了个故事:曾经他在北方某省最大的民营企业做副总裁,当时一地下大雨发生了洪灾,县级市组织捐款,“我们捐了6000万元,开会的时候董事长只能坐在第七排,前面全是科局长。在江苏开会只要有企业家,肯定在第一二排”。从这一细节不难发现,在苏州企业永远是主角,占据着C位。苏州的营商环境品牌是“苏州最舒心”,今年的新年第一会上,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直言“投资苏州,就是投资未来”,事实也正是如此。吴江区工信局局长王炜给记者举例说明,该区的博众精工和嘉诺科技两家企业,都是从外地来吴江创业的,如今已双双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我们重视营商环境,注重诚信和契约精神,这使得企业能够安心发展。其实没那么多花里胡哨,就是四个字‘说到做到’。”在今年的新年首会上,苏州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计划用3年时间,全力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和新能源等四大万亿级主导产业,目标是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万亿元,从而推动GDP跃上3万亿元的新台阶,确保质与量的双重飞跃。展望未来,到2035年,苏州的愿景是基本形成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并努力打造成全球领先的“智造之城”,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潮流。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蓝图,苏州将加速构建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巩固和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已有的重点优势产业,同时快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并力争创建多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眼下,通过“智改数转网联”,苏州的传统产业焕发出全新的发展活力,在各种先进生产要素的加持下,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未来,得天时地利人和的苏州,必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创新、智能、绿色、开放的现代化城市,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贡献更多的苏州智慧、苏州力量、苏州范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苹果越来越吃香了?71%的iPhone设备使用已超两年!专家直言:人们买手机看重的是好用、耐用,所以很多人首选苹果而不是安卓【附智能手机行业现状分析】

  40+20!38+12!历史第一,超级状元秀打疯了,谁能挡得住天赋迸发

  二球:我每天都在打球,我在等有球队给我打电线岁高晓松罕露面,脸上坑洼不自信,暴瘦后双腿纤细肚子却很大

  小米澎湃OS新动向:优化现有问题,发布安卓15 Beta2开发者预览版

  华为Mate60之后,小米14系列和红米K70系列接力,销量剑指千万!

  TTS新传论文带读:我的师兄在研究“约pao”哎!!!!新传人从不缺选题!!!

  加沙停火谈判在多哈重启 多方议论内塔尼亚胡4条红线年起将在德部署远程武器 俄方:将作出军事回应